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机器人产业营收超1700亿


来源: 中国经营报

8月16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会共159

8月16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会共159家企业近600款机器人产品亮相。除了在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机器人外,与往届大会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主流。


(资料图片)

机器人产业逐步逼近变革跃升的临界点,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条件有能力把握住这次变革机遇,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方案和智慧。

聚焦人形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近些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深入。中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要工程,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在机器人上得到了应用,使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科技领域最新的火热赛道。

优必选的双足熊猫机器人“优悠”可以打开玻璃门,取出果汁,交给身旁等待的观众,中间并没有卡顿。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接入了AI大模型,能够响应客户的对话,并按照指令进行操作,完成对人招手、握手、转身、拉开柜门取物等操作。达闼机器人则可以完成拿起篮球、走到篮筐对应位置、投篮的一系列动作。

在追觅科技展区,基于深度学习训练的视觉模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可以现场制作咖啡并成功“拉花”。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款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准确识别不同材质尺寸的杯具及工具从而完成拉花。

不仅有冷冰冰的机器人,以仿生机器人为载体,身穿白衣、留有胡须的“李白”形象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朗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EX机器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升级应用仿真技术,公司多款人形机器人的皮肤质感、外观变得更加逼真。新一代柔性执行器使机器人动作更为柔性化,不断接近真人活动的效果。

虽然会场的人形机器人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但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展示或者讲故事的阶段,真正实现商业化用途的寥寥无几。

虽然机器人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远远没有达到落地的标准,此外,还有成本高昂的问题没有解决。机器人落地的条件是与人工成本体现差距,机器人的目的是降本增效,不是给客户增加负担,以目前的条件来说,还远远不够。

商用服务机器人进入调整期

与人形机器人的“空中楼阁”相比,在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教育等领域遍布的服务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在会场,手术机器人操作着精细的骨科手术,室内配送机器人灵敏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准。

在位于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前列的擎朗智能在大会上也发布了多功能配送机器人T10、清洁服务机器人C30等新品。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提到,2023年第三季度零距离高效配送机器人T9 Pro和远距离安全配送机器人T3将开启商业应用;新生代配送机器人T10和超能清洁机器人C30的上市时间会在2023年第四季度。

不过,对于商用服务机器人来说,2023年也是极具挑战的一年。

IDC发布的报告《商用服务机器人中国市场份额(2022)》显示,2022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总体规模1.69亿美元,同比略降2.5%。2022年疫情对餐饮、酒店等很多下游行业造成冲击,市场需求受到显著影响,市场进入调整期,呈现出整体略有下降、局部分化的状态。

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周期性的变化,但机器人的大趋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机器人产业在2010年到2015年经历了5年多的“波谷”,没有人相信服务机器人能够成功,直到2016年,一台真正意义的餐饮配送机器人落地。2018年,擎朗餐饮服务机器人在著名餐饮连锁品牌海底捞合作部署。2021年因疫情影响,擎朗提前布局海外市场“突围”。

经过2022年的调整,很多机器人企业组织和业务已调整到更匹配市场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2023年疫情阴霾消散,餐饮、酒店等很多下游客户行业恢复态势明显,机器人在下沉市场和新行业、场景的应用也在进一步拓展,预计202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将逐步复苏。

逼近变革跃升的临界点

无论是尚在“襁褓”中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已经成熟落地的商用服务机器人,都彰显出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2022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44.3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645.8万套。新兴主体不断涌现,特种机器人产量稳步增长,功能种类更加丰富。

同时,我国机器人的市场应用也加速拓展。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为每万名工人392台,“机器人+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不仅在物流、医疗、建筑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空间探索、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抢抓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开放共享合作生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坚持应用牵引,深入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做细做强细分领域落地应用,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推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概念验证、迭代升级,不断渗透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领域。

与此同时,近期,多地出台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政策。

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提出,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筑基”工程,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围绕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措施提出,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对进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上市的优质企业予以奖励。

除此之外,上海、深圳等地也出台了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

[责任编辑:]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