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钩沉(上)


来源: 个人图书馆-宜昌石头书屋

▲封面“弹”是多音字,dàn ,甲骨文字形中,有一个像弓上张弦,...


(资料图)

▲封面“弹”是多音字,dàn ,甲骨文字形中,有一个像弓上张弦,弦上著以“弹丸”之形,《说文》称:“弹,行丸也。” ▲琴弹,tān,用手指拨动而演奏。最早出现在《史记·五帝纪》:“舜弹五弦之琴。” 李贺《咏怀》写道:“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薛庆超:《中国现代史论》第十卷再说“拨”。《说文》曰:“拨,治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称:“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拨船另有动词解释: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拨门、拨船、拨开云雾。 ▲最早的弹拨乐器照片也有人称,“拨”就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 ▲战国春秋随后就陆续产生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月琴,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等等。 ▲汉代画像笔者是“乐盲”,也就不装大尾巴狼。因为写篇文章,涉及到古典乐器,就翻了一下弹拨乐器史,结果发现两则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摘抄出来供各位欣赏。 ▲琵琶语琵琶,我国弹拨乐器首座。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昭君出塞图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琵琶行作为弹拨乐器之首,中国琵琶已发展到东南亚的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越南,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春江花月夜》等。 ▲褚人穫《坚瓠集》据清朝褚人穫《坚瓠集·戊集》卷三载:杨用修慎少时善琵琶,每日为新声度之。及第后,犹于暑月夜绾两角髻,著单纱半臂,背负琵琶,共二三骚人,携尊酒席地坐西长安街上。酒酣和歌,撮拨到晓。 ▲《坚瓠集》内页适李西涯早朝过之,闻其声异常流,令人往讯,则云杨公子修撰也。西涯为之下车,用修举卮饮西涯,曰:“朝尚早,愿为先生更弹。”弹罢而火城将熄。 ▲清曹褚人获撰《四雪草堂重订通俗隋唐演义》西涯入朝,用修亦易朝服而行。朝退,进阁揖西涯及其尊人。西涯笑谓用修曰:“公子韵度自足千古,何必躬亲丝竹乃擅风华?”自是长安一片月,绝不闻用修琵琶声矣。 ▲杨慎(述要)杨慎(字用修)年少时善于弹琵琶,每天都要弹些新曲子。考上进士后,每当夏天月亮好的夜晚,就绾着两角髻,半臂披着单纱,背着琵琶,与两三个诗人带着酒席地坐在西长安街上。边饮酒,边唱歌,琵琶一直弹到天亮。 ▲李东阳·跋怀素《自叙帖》有次李东阳(号西涯)上早朝经过那儿,感到这琵琶声非同一般,就派人去讯问。回答说是杨。李因此而下车,杨举杯请他饮酒,并说:“上朝还早呢,我愿为先生再弹一支曲子。”一曲弹完,正是仪仗火炬将熄之时。 ▲杨慎之父杨廷和李即去上朝,杨也换上朝服去上朝。退朝后,杨去内阁拜见李及自己的父亲。李笑着对杨说:“你的神韵风度自可足以千古流传,何必还要亲自去弹琵琶,才显出风采才华呢?”从此,北京的月夜里,再也听不到杨的琵琶声了。 ▲封面谢谢各位垂青观看,仅仅是个引子,精彩在下部。

[责任编辑:]

网罗天下